立足于內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需要,積極穩妥推進能源轉型
一是中國立足于內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需要,積極穩妥推進能源轉型,已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領跑者。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大投資、大發展,與國內加快推進能源轉型、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戰略緊密相關。
在推進國內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建成了具有世界競爭力的能源產業供應鏈,發展出一大批先進能源企業。特別是在風能和光伏領域,中國能源企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就競爭力而言,當前全球十大風力渦輪機制造商中,有6家來自中國;全球十大光伏組件制造商中,有8家來自中國。就產能而言,中國企業供應了全球光伏電池產能的三分之二、光伏晶片的95%、風力渦輪機的一半。就技術先進性而言,中國企業海上風力發電和下一代光伏技術的知識產權競爭力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除此之外,中國企業在關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銅、稀土、鎳等關鍵礦物加工煉化方面,也占據著主導地位,從而構成了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供應鏈。
依托比較優勢,中國能源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主要能源企業不斷優化業務拓展模式,豐富相關業務內容,通過協議許可、企業聯盟、兼并收購、綠地投資等方式,將中國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工程技術、管理經驗、運維規范、咨詢設計、重大裝備創新等成果擴散至其他國家和地區,既實現了企業自身沿著國際能源產業價值鏈U型曲線不斷向兩側升級,也為項目標的國家帶去了世界一流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成果,還在客觀上成為了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方案在全球傳播的主要載體。同時,通過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拓展,企業培養、鍛煉了中國能源領域一流的國際化人才,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相較中國國內更為多變和復雜的經濟社會環境中積累了寶貴的成功經驗。這些“財富”輸送回國內,有助于在海外可再生能源發展與國內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之間實現良性循環,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
全球能源產業、制造業領域的供應鏈優勢
二是得益于在全球能源產業、制造業領域的供應鏈優勢,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發展也給其他國家帶來顯著的“正外部性”。借助“一帶一路”等國際發展倡議和相關合作平臺,不斷崛起的中國能源企業在海外大力拓展可再生能源業務,在滿足相關國家能源轉型投資需求、完善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相關技術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為推動全球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加快實現溫控目標的支柱性力量。
從投資規模上看,據國際機構不完全統計,中國主要企業在2015~2023年期間,投資海外可再生能源的總規模達到311億美元。國際能源署預計,要實現到2050年全球凈零排放的目標,2026~2030年全球新興經濟體的可再生能源投資需要達到5730億美元。在全球經濟形勢持續疲軟、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均面臨較大通貨膨脹壓力的情形下,中國企業的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資,將根據市場的邏輯有效填補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綠色投資“赤字”,更好地優化轉型資源配置。
從建設成就上看,依托“一帶一路”,中國主要企業的海外能源項目尤其是電力項目,過去10年發展迅猛。巴西美麗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巴基斯坦卡拉奇K-2和K-3核電站項目、卡洛特水電站、埃塞俄比亞阿達瑪風電項目、阿根廷高查瑞光伏電站項目、黑山莫祖拉風電項目等,均已成為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可再生能源的標志性工程,為當地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清潔轉型提供了可靠支撐。